一、理论重构 专业引领
幼儿园课程评价既是课程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继续发展的起点,伴随着课程全过程。我园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方向,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质。在集团园省级课题研究引领下,我园持续开展幼儿自我评价在学习、生活、运动、游戏四大场域中的关键事件的探究,解决幼儿缺乏自我评价内驱力的根源性问题。为了让评价成为一种常态,积极渗透于一日生活,促进幼儿与教师的共同成长,更好地推助课程质量的提升,11月24日,我园开展了《“三个1”评价 让儿童成长看得见》的专题研讨活动。凉山州会东县幼儿园的园长和骨干老师们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专题一
南城幼儿园幼儿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秦进老师从园本课程评价的实施背景、实施原则、实践与推进等版块进行分享,并以“有趣的迷宫游戏”为例,运用游戏中的关键事件促进幼儿自我评价能力提升,讲述了教师在识别、分析、运用与回溯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
专题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相关文件精神,将精神渗透到教师工作中去,更好支持幼儿在高质量的一日中生活、游戏、学习。游戏组教研组长刘芯余老师进行了《共话儿童档案,助推多元评价》的经验分享。刘老师从创建成长档案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成长档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享,重点分享了如何进行成长档案评价,着重情景评价、计划评价、准确分析、有效策略以及总结评价。
二、三个一评价 让成长看得见
一张表:聚焦案例,剖析工具
我园在主题活动中、游戏中以“主题评价记录表”这一工具支持幼儿的自评与互评,助推幼儿深度学习。在评价表的设计、运用时,我们进行了分析——设计——试用——调整的实践过程,让评价表真正为师幼所用。
本次主题研讨活动中,以具体的案例为指引,教师进行“幼儿自我评价表”的现场设计。小、中、大三个年级组根据幼儿年龄及发展特征就活动中的幼儿自评表进行设计,各小组就评价表的设计思路展开分享。
一个故事:聚焦关键事件,从看见到支持
评价故事是一种回顾、一种反思、一种研究。老师们将评价过程链接教育实践,体现教师的思与行,助力教师与幼儿共生共长。
徐定琴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小班评价故事《水果里的种子》,教师观察幼儿在品尝水果时对种子产生兴趣的状态,过程中以环境、材料、对话等方式一次次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并基于“我的发展进阶”对幼儿在“使用工具”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评价。
王静老师以班本活动《草地复活记》,幼儿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草地从“光秃秃”的状态到“复活”的状态的全过程。从发现、探究、合作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入的讲解,利用调查式评价、阶段式评价、回顾式评价等多维评价方法对幼儿游戏能力发展进行了说明。
尹萍老师带来了大班组的评价故事《桌面大扫除》。教师聚焦发生在生活活动中的“关键事件”,从“识别——分析——运用——回溯”四个阶段将促进幼儿自我评价的相关策略运用于幼儿在“大扫除”的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一份档案袋:立足儿童本位,让成长看得见
成长档案册,是每一个孩子学习、生活的缩影,一本小小的册子,连接了孩子们的幼儿园和家庭生活,记录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各班级将精心收集、制作的幼儿成长档案袋进行了晾晒评比活动。
档案袋评价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不一样,只有更进一步的挖掘和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进而才能启迪与照亮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教师在观摩中学习,研讨中思辨,分享中成长,通过多元研训模式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让评价内容更全面,让评价有实效,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发展看得见。
评价是支持幼儿自主探究,走向深度学习的原动力。在园本课程评价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融合幼儿一日活动,以班级实践为研究路径,在活动中通过对幼儿学习行为、评价行为的观察、记录、解读,并结合“三个1”循证思路,通过分组研讨、分享展示的方式,让教师深入了解“1张表”、“1个评价故事”、“1份档案袋”多维实践途径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兴趣、经验及生长点,并以此为依据来支持幼儿后续的探索与学习,不断促进其能力的生长。
南城幼儿园的教师将在园本课程评价实践探索中,用心做好、做实、做细,以多棱视角深入聆听幼儿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推动幼儿持续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园本课程品质。